光:日出到日落

散射

地球的大气层把阳光中波长较短的光波散射到四面八方,而波长较长的光波则能在大气中穿行较长的距离。大气层的这种作用,对“蓝”天和“红”日的形成,有很大的影响。阳光穿越的大气层越厚,发生的散射就越多。随着太阳倾斜角度的增大,阳光穿过的大气层逐渐增厚,所以,日出和日落的时候,阳光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散射就特别多。很明显,阳光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具有的特性是很不相同的。太阳沉入地平线,阳光的散射光成为仅有的光源时,是自然光比较特殊的情形。

云层的遮蔽

云层对阳光的颜色和特性也有很大的影响。云层是半透明的,也就是说,阳光虽然可以穿过云层,但要经过漫射。一束平行的光线通过一个像玻璃一样的透明介质后,仍将保持平行,而当它试图穿越半透明的介质时,介质中的物质会把原本平行的光束往各个方向漫射开去,光线在介质内部不规则地来回折射,最终,以跟入射方向完全不相关的角度穿过介质。这跟由于大气的散射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现象类似,两者的不同之处是,大气的散射只对波长较短的光波发生作用,而云层的漫射对波长是没有选择的。 云层的这种漫射作用,把太阳这个小而硬的光源,柔化成天空这样大面柔和的光源。因为遮蔽了蓝天和天空光,云层对色彩也有很大的影响。

正午的阳光

当太阳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,它发出的光线是最白、最强的。此时的光影对比是如此强烈,以至于胶片的感光乳剂直接将浓重的阴影记录为黑色,尽管此时我们的眼睛还能在阴影中辨认出一些细节。要再现这样的光照环境,必须得创造出极其强烈的高反差。 强光使其照耀下的景物色彩发白并变淡,饱和度比在一天的任何时间里都要低。高度的反差为在这样的光线条件下获得优美的画面带来了难度,然而,对有些原本反差过低的环境来说,它反倒有不错的效果。比如,水面就在这样的强光下表现不错,许多热带海洋的画面就是在这样的光照下拍摄的。这种高反差还可被用以获得特殊的视觉效果。 强烈的光线和微小的阴影并不利于表现物体的形状,低饱和度也是另一弊端。大多数的摄影师都尽量避免在正午的阳光下进行拍摄,但这并不表示完全不能这么做。不走寻常路,有时是能带来独到的作品的。

傍晚/日落前的阳光

随着太阳倾斜角度的增大,阳光的调子逐渐变暖,夜幕就要降临的时候,阳光明显地带有金黄的色调。由于光线强度的减弱,天空也变成了一种较暗的蓝色。 傍晚的阳光一般都被认为是很有吸引力的,暖色调和低反差,让我们的视觉很舒服。从日落前大约一小时起,阳光的这种感觉特别明显—摄影师和电影人称这一小时为“黄金小时”,因为这段时间的阳光在镜头里格外的漂亮。此时阳光的色彩饱和度特别高,而光线的颜色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景物的观感,仿佛在夕阳照耀下的一切都显得特别温暖、鲜艳。恰好这时还有一个审美上十分讨巧的偶然,那就是,阴影的颜色也恰好接近高光部分的互补色—主光是暖调的黄色,而阴影则是冷调的蓝色。黄昏的阳光所具有的这些讨人喜爱的特点,使得它经常出现在摄影、电影和广告作品中。

日落

当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,它的光线已经变成一种深橘偏红的颜色,逐渐减弱的强度使反差变得特别的低。由于阳光的减弱,天空的照明显得更为重要,阴影也变成一种更深、更浓郁的蓝色。日落时,物体的阴影特别的长,且质感十分明显。 有云的时候,天空的颜色特别鲜艳。此时的云被自下而上的阳光照亮,带着夸张的红色或橘色色相。这些色彩增添了天色的层次,也影响了阴影,有时会把阴影染成紫色或粉红色。 日落时阳光的颜色和氛围可以很不一样—如果你能连续观察几个日落,就会发现它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
黄昏

黄昏是一天中十分特殊的一段时间,它的光照有点不可预期,但一般都很漂亮。此时,太阳已沉入地平线以下,所以天空光就成了唯一的自然光源。所以,黄昏的光线通常都很柔和,在它的照耀下,阴影很少,反差很低,色彩也特别的微妙。 在晴朗的日子里,日落以后,东边的天空上常会有一片被称为染山霞的粉红色。染山霞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,但它还是常常让没怎么注意过它的人们感到惊奇。易于反射的表面,比如白色的房屋、沙滩或者水面,常被染山霞镀上一层粉红的色彩。这种淡淡的粉红色对树叶一类暗色的表面没有什么影响,所以大地看上去还是深色的。 但是,染山霞并不一定会出现在黄昏的天空中。有时,黄昏的天色是蓝的。西沉的太阳在地平线下继续为西面的天空投上黄色或橘色的光芒。太阳的这种余晖在日落后还能保持一小时之久,而东面天空的色彩持续时间就短暂得多,变化也十分迅速。我们应该也知道,西面的天空除了呈现出黄色、橘色和红色之外,有时也会是粉红色的。 从室内看出去,黄昏时的天空常常是一种浓郁、鲜艳的蓝色,特别是在钨丝灯橘色光线的对比下,这种蓝就越发明显了。 阴天时,黄昏时的天色总是呈现饱和、浓重的蓝色(粉红色只会出现在晴天的时候),并且比在其他的天气条件下都要暗,夜色也降临得较平时快。